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二章 内外织染杂造局 (第3/7页)
第二个代价,就是日后一旦抄家,固定资财、流动资财到底有多少,到宝源局翻动账目,就会明明白白。 对于商人来说,明知道是皇帝的手段,但是他们还是欲罢不能。 就像是出售勒死自己的绳索一样,商人们普遍接受了这种方式。 他们明明在抗拒着陛下,但是陛下每次说什么的时候,他们即便是不情愿,也只能乖乖躺平任陛下施为。 几处的宝源局开始疯狂的吸储,在吸储之后,大明朝的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开始了。 李贤和李宾言在南衙的巡抚司衙门碰面。 与会的有大同伯陶瑾,番都指挥马云、平江伯陈豫、宁远伯任礼,工部右侍郎王卺、松江市舶司提督太监王寅等人。 这是讨论具体如何复产船厂之事。 李宾言坐直了身子,他依旧带着永乐剑,乃是钦差。 李宾言十分严肃的说道:“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开办工匠学堂,培养属于朝廷的工匠,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工匠的人数还是太少了。” 兴教化,几乎是李宾言的第一个念头,真正将木材、桐油、铁锭、钩索变成南下西洋的大船的是劳动,而不是朝廷。 而劳动的载体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这一点上,李宾言有着清楚的认识。 “我同意。”李贤举起了手,表示了自己的赞同,他在龙江造船厂,脚踏实地的调查了许久,认为李宾言的想法是对的。 工匠才是造船业的基石。 建设学校,培养人才,是增加工匠本身的固定资财,可以有效的提升工匠的劳动效率。 现在,钱不是问题,如何把钱花的物有所值,就成了新的问题。 徐承宗眼睛一亮,在他看来,李贤最好的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