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闻鼓响了 (第4/7页)
约一钱八分银,也就是四十五斤的米粱。 夏秋两税,就是九十斤粮食。 明朝末年征三饷,最高的时候是每亩地,九厘银。 如果按照一个下农十亩地计算,是九分银,按照富户八顷田算,富户缴纳七两二钱。 这每户一钱八分银,对任何下农和中农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金濂看了半天,面色巨变,愤怒的说道:“陛下,国帑可以是没收到这部分藁税,他们这是借着朝廷的名义,中中饱私囊!必须要严查!” 敢借着户部的名义,巧立名目,恶名归了户部,钱却更户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金濂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主要征收的实在是太多了。 陛下的市舶司的税满打满算也就一成,给银也就六分。 他们居然要一户收一钱八分银,比陛下收的还要多的多! 谷朱祁钰没有怪罪金濂,这部分的摊派,跟户部关系不大。 李燧继续说道:“草民为这事跑了草塘县衙,去了镇雄府府衙,也到了四川之所找到了布政使,为这事,草民丢了功名。” “王尚书?”朱祁钰有些疑惑的看向了王直。 这李燧都已经被革除功名了,是如何参加会试的? 王直俯首说道:“陛下,四川的确是递了革除李燧功名的陈条,是以敛钱为名。” “但是臣查了半天,李燧进京,是破产走了五千里路,未有敛财之举。” 胡濙赶忙说道:“科举,为国取士,自然不能儿戏,这还在查,既然进京参考,臣不敢私,五千里路,路途遥远,臣就让他入了贡院,参加了会试。” 大明革除举人的功名也是要走流程的,这个流程也要经过查补,除了在吏部过一遍,还得到礼部过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