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_文 祸(三)--临安十八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 祸(三)--临安十八年 (第11/17页)

  那个时代自有真正的勇士,不需要努力堆砌更多的名字。他们站出来,激于义愤,或是对特定人物的忠诚,或者只是对某种精神、信仰的忠诚,虽然无能为力,却尽最大可能去鼓与呼,去向着火头冲刺。

    比如说,那两位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优伶。

    ~~~~~~~~~~~~~~

    绍兴十五年,赵构把望仙桥的一座府第赐给了秦桧,于是百官都去道贺,场面非常热闹。

    那天,有一位伶人表现的特别出色,把大家都逗得非常开心,在气氛快要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当秦桧正要坐进摆在场地中央的座位,把活动摆进到下一项议程时,他突然把自己的包头扯掉,露出来一个很奇怪的发型,而且用方巾折成“双叠胜”,顶在上面。

    他的搭档问他:“此何镮?”这是什么发型啊?

    镮,通鬟,在当时,是女人扎的发型,所以才会这样问。

    他说,这是“二胜鬟”!(二圣还)

    一句话说出,满场已是鸦雀无声,他们却还嫌不够,那个搭挡重重的打了他一下,说:你把太师交椅坐稳,收钱收东西就行了,这个(迎取被金人抓走的宋徽宗、宋钦宗还朝的)事情,丢到脑后去!

    于是,“一坐失色,桧怒,明日下伶于狱,有死者。”

    如是人物,青史竟无名。

    诚如先生所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