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_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汇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汇票 (第5/10页)

的蒙古人入寇,也需要打穿了整个大同镇,才能打到阳方口来。而从阳方口堡到宁武关,骑上快马,也是瞬息间的事情,自己的两千家丁,就在宁武城内,大可不必傻呵呵地等在这。况且黄来福的风格就是打出去,就更不愿意死守在某地挨打了。

    不过视察过阳方口堡内外后,黄来福也是有所收获,阳方口堡这个地方,是属于连接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大可以搞两镇之间的贸易集散地,大搞采煤业。而且这里河水广阔,两边的土地肥沃,大可以搞些屯田。由于当地煤矿丰富,许多当地人都是宁愿意进矿山做事,也不愿意种田,不过由于宁武关的发展,己经有许多山西镇本镇流民,还有大同镇的流民们前来这里活口,在这些人中招募丁口,完全是可行的。

    十一月十二日,黄来福留下一百家丁留观阳方口堡,由一亲卫百总统领,便离开了该地,取道五寨堡,往边塞而去。

    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眼见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大家穿的衣裳也就一天比一天厚。不过在五寨堡这个地方,各人穿的衣裳,又多少有异于别地。在外地,大家穿的都是厚厚的棉袄,不过在五寨堡,这几年却是时新穿呢绒外衣,保暖不臃肿又贵气不说,还别有一番风味。

    虽说入冬后,放在别处就是农闲,不过五寨堡的热闹却是一天赛似一天。黄来福对五寨堡的定位是农商重地,所以秋收后,堡内外遍布的米行、米栈商人,便纷纷将米面转卖到各城镇去。那车马往来,粟米货物之盛,可居山西镇第一。

    还有各个工厂,在秋后,更是人流如潮,各地到五寨堡来务工的人流络绎不绝。这些年来,在五寨堡各样农副产品,各样商品的交流影响下,以五寨堡为中心,还形成了许多商业市镇:五寨堡,粮油毛纺集散地。神池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