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4章 (第2/3页)
“今日宴上所做诗文,可尽数记下了?” “是。请您放心。” 依照惯例,这样的场合中,众人诗作是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的。 赵律点头,“编纂成册之后,一份呈于太后娘娘,一份收入史馆,再一份……纳入朕之馆阁。” 听到“馆阁”,齐郡王赵循忽然举金盏遥敬赵律。 “陛下,臣此番回京,还未来得及瞻仰先皇考馆阁。” 赵循言辞诚挚地恳请,“赐酺结束,臣便将启程返回安州。在此之前,陛下可否允准臣入先皇考馆阁祭拜,以解思亲之情?” 赵律面上带笑地承下幼弟的敬酒,眼中却渐渐泛起冰冷的波光。 他为何忽然要去先皇馆阁?难道是听说了什么? 所谓“馆阁”是本朝定制。 皇帝殡天后,朝廷会为其建立一座阁楼,以收藏和供奉其笔墨图画、爱物宝物,以及敕书诏令等等。 大致比喻一下,就像是一个现代人死后留下的电脑硬盘。 为研究和管理这些珍贵之物,优秀的进士和官员便会被选做馆阁学士。 比如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包拯,除了“包青天”这名号最为响亮之外,还有一个“包龙图”的雅号,就是因为他身加龙图阁学士之职。 而那“龙图阁”,是为太宗赵光义所建,也是本朝第一个馆阁。 本朝诸帝多有文气才学,精通书画,惜文之心尤其敬谨。 正因所如此,才不顾繁费,流传下这每帝各建一阁的规矩。 而其中,赵律对馆阁之事尤为上心。 他开创先例,虽自己的馆阁未立,但已占崇文馆一库暂代其职,亲自挑选将于身后入馆阁之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