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75章 流血冲突 (第3/5页)
青山区所辖的企业,而是市辖企业,副县团级架子,隶属久安市政府,委托给久安市化工局代管。因为厂址地处青山区,被称为青山化肥厂。 青山化肥厂并不在市区,而是在郊区,原青山县青山镇的郊区,已经处于市区的最边缘地带,市公安局正在推行的武装巡逻制度,暂时不曾覆盖青山化肥厂所在的区域。 薛博宇和刘伟鸿坐在同一台车上,简单向刘伟鸿介绍了青山化肥厂的情况。 青山化肥厂是很老的国营企业,建于七十年代,最兴盛的时候,厂里的职工和家属加起来,有将近两千人。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因为经营不善,化肥厂连年亏损,已经进行了好几次整改,大批的职工下岗,另谋出路。目前青山化肥厂大约还剩下四百来名职工和大约同等数量的家属。 “多数是老弱妇孺,年轻一点,大多去南方打工了,养不活啊……” 薛博宇叹息着说道,脸色很是凝重。 根据薛博宇的介绍,市里面前两年给青山化肥厂注入了大笔的资金,力图挽救化肥厂。毕竟青山化肥厂在久安市,要算是规模比较大,也比较有影响的国营企业,曾经是久安地区化工战线的一面红旗,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也为地方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眼见化肥厂即将倒闭,市里面也有些不甘心。再说青山化肥厂要是彻底垮了,近千名职工的出路,亦是一个大问题,一步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规模的群众事件,这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忌。 不过,青山化肥厂的规模越大,“拯救”的难度也越大,单单注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经营理念,管理思路不改变,注入再多的资金,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得干干净净。类似这样的情形,刘伟鸿见得太多了,在他的脑海之中,曾经有十来年,国有企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