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六九章:疯狂的设计 (第3/5页)
过桥,但他看过,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东西。 然后就有了现在的这座吊桥,其实吊桥技术难度更高,相关技术储备不达标的话,还是不要玩吊桥最好。 李元吉也知道这一点,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连在水面上连续打桥墩的技术都达不到,所以除了吊桥以外,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一个黄河大桥,建了四年的时间才勉强可以通车,而这中间的过程有多艰辛,这已经不需要再去多说了,即便如此,火车在经过此处的时候,也只能减速,甚至是限制车身的重量。 货车每次只允许通过三节,客车每次只允许通过四节,火车头与煤水车厢单独通过,其他的由桥梁站的轻型机车去拖拽。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不错的,后世清末民初的时候,黄河大桥的通过率更加气人。 每次只能通过一节车厢,且通过速度不得超过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车想要通过这里,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运气不好的话,半天也很难过去。 火车排队等待通行,这已经成为了常态。 虽然现在也不能整车一次性通过,但架不住李元吉的信心,不能一次通过,那就多造一些摆渡机车,场站内将火车拆分,一列接着一列的走,所以现在通过黄河大桥,只需要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这个指的是从拆分,到组装可以自行离开的时间。 好吧,说回吊桥。 李元吉的这个模型拿出来的那一刻,就引起了众多设计人员的围观。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便提出了诸多的问题。 比如说钢绳无法提供这么大的拉力,单单只是撑起这座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在通过火车的话,他们实在是很担忧这座桥的安全状况。 桥塌了倒是小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