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三章 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第2/4页)
惠州城头再次打出大明旗帜! 乡人相告之后,董常清于船头放声大哭,那刻,心中更多的不是因为大明军队的出现而激动,而是心酸——孤独等待十年的心酸。 其时长宁仍被清军控制着,惠州局势并不明朗,母亲又年老,所以董常清不敢轻易上岸。董母却劝他立时上岸去投惠州明军,不论明军这次能否支撑,总要去投了效力,免再遗憾终生。对于儿子的选择和坚持,董母从来没有责怪和埋怨过,她虽一介女流之辈,也知家国大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儿子考的是大明的秀才,不是他大清的秀才,所以儿子选择要为大明尽忠,做母亲的自然没有二话。这世上做大清顺民的太多,也不差他母子二人,便叫他母子为朱家皇帝尽个忠吧。 董母乡间女人,嫁与董家才几年夫君便病死,她一女人拉扯儿子,被人骂作克夫星,真怕有一日会叫宗族吃了他夫家的绝户饭,将自个卖到他乡给别人做老婆。那几年,董母活得真是担惊受怕,直到儿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终是将压在心头十多年的心事放下,也算是扬眉吐气,敢直着腰身在董家族人面前大声说话了。这一切,只因为儿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着大明的好,儿子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可没叫人去剔发替异族卖力,因此她坚定的站在儿子身边,选择和儿子一样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在母亲的力劝之下,董常清终是踏上了十年未踏过的陆地,在乡人的掩护下前往惠州投军,这一路无惊无险,顺顺利利就到了惠州,且成功投了军。不想惠州总兵胡启立却对这个在家乡名声很大的生员并不重视,一点也没有重才之心,只随意打发董常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