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谦不咬饵 (第2/7页)
会试,兹事体大。 朱祁钰按照历年的开科取士的会试金殿殿试甲朱卷,圈定了题目,这也算是老本行了。 大明的八股文,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会试尤其像国考的笔试,内容像极了行策加申论,殿试则像极了面试。 朱祁钰还不是大皇帝的时候,参加国考、省考,考过一段时间的公务员,但是面试老是过不去,没能成功上岸,最后考了个国办教师。 流程大同小异。 而且这东西出题,完全随皇帝心意,尤其是在大明朝,比如洪武年间的会试就从不出孟子;有些皇帝比较懒,就会交给翰林院编修去出题,就会非常严格。 有的皇帝则是自己出策问,比如崇祯七年,二十三岁的崇祯皇帝就搞出了策问十问,问策天下。 崇祯这十问,问的好不好?很好! 崇祯七年、十年、十三年的殿试策问,可谓是道尽了明末的所有问题。 但是从现象里剥离问题,并不是难事。 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问一帮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人,靠嘴炮能解决问题吗? 崇祯在崇祯十年又问了一件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唐朝时任用刘宴、李抱真,不到三年就可以富国强兵?咱大明朝,咋就不行呢? 其实答案大明太祖高皇帝早就说过了,元以纵失天下。 大明除了洪武、永乐年间,对rou食者,依旧是太过于宽宥了。 朱祁钰是从论语、孟子、礼记里面选了随便选择了三句倡议节俭、勤勉的词句,让学子们自由发挥,策问也比较简单的主要从道、德、功,三个方面去入手。 “臣不看。”于谦头皮发麻,皇帝又在下饵。 科举本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