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第2/9页)
嘴堵住了。 辩个屁,有些人甚至连这首诗经里的小雅,都不知道出处。 胡濙继续说道:“若是诸位觉得这不是周礼,那这也是春秋之义。” 金濂呆滞的说道:“这怎么就绕到了春秋大义之事上?” 胡濙笑眯眯的说道:“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 朱祁钰倒是知道这个典故。 说的是齐景公的齐国,发生了饥荒,晏子请赈济粮,齐景公不太乐意,晏子就折了中,为齐景公建立了路寝之台,晏子提高了工资,增加了工期,后来修好了路寝之台,齐景公满足了游玩的乐趣,百姓填饱了肚子。 但是这后面有一句,胡濙没说,这胡尚书也是断章取义的老行家了。 后面一句是: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如果想要施政而得不到同意,就得巧立名目,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话不能说错。 但是到了大明朝,有些臣子可没恭敬之心,他们的依物而偶于政,就是把脏水扣到皇帝的头上,把利益揣到自己的腰包。 胡濙的确是断章取义了,但是也不能说错,这的确是春秋大义。 跟礼部尚书掰扯周礼、春秋,那不是自找没趣吗?人家就是干这个的! 胡濙笑着问道:“那这算不算是春秋大义呢?” 金濂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算!” 胡濙老神在在的说道:“哎呀,我这才用了两个典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