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_第五百二十章 这天底下最难得是两个字是:知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章 这天底下最难得是两个字是:知耻 (第2/8页)

赀纳,赀为赀选,纳为捐纳。

    这一项自秦时就有,比如秦王政四年,蝗灾造成了大疫、大饥荒,为了救急,秦王政只好下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即便是军功爵授田制,军功比天大的大秦,也不得不采用赀纳来应急。

    比如汉文帝时期,有大贾张释之,以赀为骑郎;司马相如以赀为郎。

    唐朝时,是一千石者无官便授解褐官,宋时更是七百石补进义副尉,至四千石可补进武校尉。

    大明并无赀纳,确切的说,自景泰年间起,才有生员纳粟、纳马人监之例,也在景泰五年废止。

    征辟制,比如洪武年间有两次因为选官不足,不得不征辟,夏伯启叔侄的断指案,就是在征辟制下发生。

    任子制,也就是恩荫,胡濙的长子胡长宁就世袭了锦衣卫的镇抚使,不视事,只领俸禄。

    吏道,就是由官员访查贤者,或者干吏,像朝廷推介,比如当初刘昇被推介给了孙忠,这种吏道更像是九品中正制的变形,也有察举制的味道。

    当然跟察举制最像的,是科举制度,察举制有策试,分为笔策和射策。

    科举制对大明很重要,这也是大明卷的最厉害的地方,更是大明朝最主要的官员来源。

    世卿制、军功制、察举制、赀纳制、征辟制、任子制、吏道的混用,并没有让大明的官场混乱,因为有非常明确的科层制,所以,尼古劳兹才会如此羡慕大明的科层制。

    金濂的推荐,对皇帝任命官员,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汝言就是被举荐到了兵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