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七章 飞梭 (第2/7页)
祯农书的原因是他要给李贤和李宾言断案。 这俩人在南衙吵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一人一道奏疏,送到了京师。 两个人的争吵是关于畸零女户的安置。 六个博爱乡已经统计结束,大约有六万余人。 李贤、杨翰等人把博爱乡的耆老给抓了,那么这些女子的生机应该如何入维持呢? 自然是纺织业。 李宾言请旨在松江府设置棉纺织造局,专门从事棉布制造,而且拿出了一整套的松江府织造局的方案来。 需要将近一万台的轧车、两万把四尺长的长弓、三万台的脚踩四锭纺车、三千台的水转大纺车、五千台小型织机。 李宾言的意图非常明显,当松江府织造局投产之后,至少要掌控松江府过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松江府的棉纺织产业非常的发达,其棉花的种植规模在经过几代人的扩展之后,官、民、军、灶等,垦田几近二百万多亩,大半种棉,这是自明初之后屯田所得。 松江府如此发达的棉纺产业,并没有给松江府的百姓带来任何的好处,其归根到底,棉农都是散户。 种植木棉的农户是零零散散; 松江府多雨,这老天爷稍微变点脸色,棉花就会烂到地里; 轧车稀缺,采用最原始的手工去籽; 一尺长的短弓,弹棉花一天都弹不了多少; 单锭的纺车一天就几两线头; 稍微好点的家庭,家里头有织机,再织成布,也是贩卖不易。 这是小家庭的生产方式的弊端。 这种方式的弊端极大。 比如四处下乡收购棉花的商贾们,就会极力的压价,棉农忙活一年,在去籽弹絮,最后出售,能勉强糊口,还得感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