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七章 一个名叫《管子集校》的书 (第2/7页)
这次的大规模校对注解,绝非简简单单的整理成册那么简单,而是将其每字每句做了注解,为新政做注脚。 胡濙一如既往的专业,专门写了一片邸报社论,把管子七十六篇全部用《老子》、《道德经》穿针引线,串联成了一片。 胡濙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为管子洗地,把管子归类到道学之中。 高皇帝朱元璋,酷爱老子学说,手持道德经手不释卷十数年,亲自做注,那么大明此时推行管学,也是祖宗之法了。 朱祁钰对于胡濙洗地角度之清奇,表示赞同。 这都能祖宗之法,是朱祁钰完全没想到的。 “绨重谷轻…”朱祁钰手持管子,眉头紧蹙,疑惑的说道:“能够实现绨重谷轻,不恰恰说明了,只有劳动,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普遍以及准确的尺度。” “就像是田亩,如果没有劳动,只会荒芜,也是一文不值。” 绨重谷轻,齐国灭鲁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还是核心理论:劳动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普遍及准确的尺度。 鲁国的田亩数并未减少,但是其百姓十之六七逃亡至齐国,最后鲁国国君投降。 “是的。”于谦十分郑重的点头说道:“陛下英明,在管子之中,亦有论述。” “《管子·揆度》曰: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饥寒冻饿,必起于粪土。” “如果没有一个百姓耕种,那么百姓都变成了饥民,如果没有一个女子织造,那么百姓必然变成寒民。” “土地还在,火麻棉也在,但是百姓却饥寒交迫,必然起于阡陌,沸反盈天。” “是所谓劳为财源,不劳而无财也。” 朱祁钰愣了许久,他的观点,居然可以和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