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三十五章 咬人的狗不叫 (第1/7页)
要讨论文臣立军功以及封爵之事,就要从制度说起,当然大明所有制度都起源于太祖高皇帝。 当初太祖对文臣封爵问题,只定下了三条规矩,第一,文臣非有大功勋于国家,不得封爵; 第二,文臣生前不许封公侯,最多只能封到伯爵; 第三,若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可以封侯谥公。 但这三条并不是完整的制度体系,都是泛泛而言,没有细致条文,十分缺乏执行性。 比如说,什么级别的功劳算大功?又比如,大明是文武分家制度,谁能又相又将、出将入相? 后来在具体执行中,文臣封爵问题就和献俘礼一样,随性的很,并没有一定之规。 而且大明文臣封爵的例子实在太少,都知道因军功封爵的三大例子只有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阳明。 各人情况各自不同,完全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就没有所谓“成例”可以遵循了。 所以秦德威这次军功,还是只能单独议论,没法用任何一个前例模板去套用。 但涉及到秦德威的事情,又是敏感的封赏问题,此刻却又没人敢乱说话。 秦德威出塞大捷后,连首辅夏言和大学士严嵩都碰的灰头土脸,别人谁敢随便发言? 就算是“好心”帮忙提出建议,谁又知道秦德威本人到底满意不满意? 故而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还有人叫道:“礼部张尚书可一言而决也!” 反正你张潮是秦德威的双料座师,你拟定的封赏办法,无论秦德威怎么想的,也不敢公开表示不满,又何必让别人表态? 两大强权阁老都哑了火,不想沾惹这事,但前段时间三次苦苦请辞,却三次被皇帝殷殷挽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