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31 (第3/4页)
名又都十分耸人听闻,显然是要语出惊人。前朝太学大多是贵族子弟,本朝国子监刚成立时也是如此,且当时人才凋零,时有监生直接保举入朝的事,后来高祖命各地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并且多加重视,渐渐冠带云集,英才日盛,本朝数代,都曾对国家政令施行提过中肯建议,天和年间田英一事上也有过决定性的上书,更被当时先帝盛赞为“天子储养卿相之地”“天子虚己以听之,宰相俯首而信之,天下倾心而是之”,自那以后,国子监监生们十分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政令施行为荣。也因此,国子监每次上书,几乎都是冲着万世名节去的,一旦集体上书,不是直斥政令施行之舛、禁庭私谒之过,就是涉及国家盛衰之大计,语不惊人死不休,官员们也一贯十分忌惮他们,畏之如狼虎。这次上书,朝廷上下也是愕然,然而却也只能静观其变。 连骆文镜都有些担忧,私下找了双林劝说道:“国子监生此举背后应该有人,但这次你无诏调兵的把柄在他们手里,理亏在先。先帝为人肃厉,却也对国子监学生十分折节优容,如今他们汹汹而来,不如你还是劝说陛下,暂避锋芒,先去辽东或不拘哪里任个守备太监,过几年再回来,文人笔如刀,国子监那边一贯是以谏人主,攻权臣,主清议为荣,必要冲着青史留名去的,陛下若是置之不理,不虚心听从,少不得要被他们安上个不肖先帝,不听谏言,惑于jianian佞的罪名,有损英名。若是闹大了,他们动不动就要寻死觅活,白白博得个青史留名,倒让我主留个污名。” 双林笑道:“这话相爷怎不去和陛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