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_第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节 (第6/7页)

何用呢?他们难道能去长安考科举吗?”

    李长安道:“他们根本考不过自小有名师教导的世家子弟。”

    就算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完善之后,考科举也不是人人都能考的,至少也得是寒门,寒门是什么,寒门是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是庶族,不是百姓。

    “要办学堂,却不是读圣贤之道的学堂,而是教授她们谋生手段的学堂。”李长安循循善诱。

    “先教他们识字,能读能写就行。而后在找专门的工匠教他们不同的手艺,打铁、木工、医术、厨艺……这些才是他们长大之后能够谋生的手段。”

    一项能谋生的技能才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最需要的东西,也是大唐日后强盛的根本,大唐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员,大唐需要的是农夫,是铁匠,是医娘。

    李长安需要的也是这样的人才,所以她现在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王缙恍然大悟。

    对于让自家的孩子学门手艺这件事,宁村上下人人举手赞同。

    甚至一向吝啬的大唐百姓们这次主动找上了李长安,各个都愿意掏钱出来建村塾,只求让自己的孩子日后能进学校学一门手艺。

    大唐百姓们的观念很淳朴,有手艺的匠人旱涝保收,不必像他们这些种地的一样收成全看老天的脸色,就算以后他们的儿女依然是种地,可有一门手艺也能补贴家用,怎么上下来都百利而无一害。

    反正现在村子富裕了,家家户户都有余钱,地里也有省力的新农具,不缺孩子这个半大劳力,让他们去读书也无妨。

    当然主要是因为学费便宜,家家户户都送孩子来,一对多的学费自然比一对一的学费便宜多了。

    只是碍于宁村孩子不算多,从六岁到十二岁所有适宜年龄的男女孩加起来也就五十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