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新明_第四百零六章 廷推(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六章 廷推(二) (第2/5页)



    “昔日中兴郡王率内阁先荐人选,后付廷推,乃以阁权来替代皇上敕选——盖因郡王病重,从权而已,臣以为不可以之为常法。另外,中兴郡王在时,尚书以下多由吏部保举、内阁决之,廷议不过是走个过场,臣意不能如此继续下去了。”

    申时行说完,众阁臣无不心中暗恼,尚书以下诸大臣则欢欣鼓舞。虽然有些人觉得张居正当年让阁员推举阁员的方式未必是病重时的权宜之计,但申时行将尚书以下的任命权从内阁拿回到正式廷推,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于是待他话音才落,殿中已是一片附和之声。

    朱翊钧听了,脸上没甚表情,心中确是五味杂陈。廷推之制初起于永乐、天顺,宪宗时基本完备,到弘治、嘉靖时期,已经条文详备——是君权向文官不断妥协的结果。

    到朱翊钧穿越后,和张居正一起施行改革大业,为收事权统一之效,条文详备的廷推在“楚党”盘踞朝堂时已经形同虚设。待张居正去世,张四维接任后,内阁对尚书以下的提名也没有遭廷议否决的时候——实际上,因为张四维愿意做承旨之臣,对朱翊钧个人来说,内阁提名体现的是他本人的意志,因此他并没有就此做出改变。….如今申时行提出按照《变法大诏》的规定,廷议的归廷议、敕议的归敕议,其中的味道非常复杂:首先,申时行明确反对内阁推举阁臣之法,将权力上收于皇帝,固然有坚守祖制的原因在,但更多用意还是在削弱总理大臣之权;其次,将尚书以下任命权从内阁中剥离,表面上削弱了内阁的权力,但其实有利于阁臣结党——与张居正当初对他的判断完全吻合。

    沉吟了一会儿,朱翊钧等着人来反驳申时行观点中包含的弊端。然而几个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