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45.第445章 交换条件 (第6/7页)
始打起了官腔:“郑特使,这造船厂可不是说建就能建的,我海汉来此已经三年,在琼州岛上也只有一处船厂而已,贵国一开口就要建三处新船厂,这未免有些为难人了。” 郑林是第一次来三亚,也并没有去参观过胜利港造船厂,闻言愣了一愣道:“贵方如此之多的货船、战船,竟然都是一家船厂所造?敢问贵方这船厂有多少个船台?每年可造多少艘大船?” 施耐德不禁暗暗后悔自己失口说错话,不应该以此来作为推脱的理由。胜利港造船厂现在拥有两个千吨级以上的大船台,500吨级,300吨级以及更小的船台加在一起有十多个,这种规模的造船厂别说琼州岛了,就算在这个时期的东亚,恐怕也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型船厂。当然了,这种规模的船厂所耗费的资源也是相当惊人的,光是为其处理原材料的木工作坊,烘干木料的干燥房,制造金属零件的车间,这些配套单位就多达十多个,从业人员上千。 造船厂内的专业造船技工多达数百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最近这一年多通过各种手段从沿海各地利用高薪雇佣回来的专业船匠。而这里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小到精钢所制的各种刨凿锤锯,大到安装龙骨、桅杆所需的大型吊装架,几乎都是海汉所独有,外界根本就无法仿造出来。至于海汉所造的各种船只的设计图纸,那更是绝密资料,能够接触到这些图纸的都是忠诚度较高的归化民了。 这些技术上的优势,施耐德不可能向郑林进行说明,像船台数量,每年造船的具体数目,这些也都是要对外保密的项目,施耐德只能含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