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_第117章 垦殖农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7章 垦殖农场 (第2/6页)

在眼下的大明,又找不到合适的土地经营。

    其实在座的商贾们,他们的家族中,或多或少,都有过屯田的经验。在大明朝英宗时,由于军屯废弛,大明使行开中法,以粮换盐引,使九边一带的商屯曾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大同镇、宣府镇和山西镇这几镇,当年商人们曾争出财力,募民垦田,使粮米大丰。在成化年时,当时九边一带,一两白银可买4.5石米,对于现在的一两银子还买不到一石粮,更不要说崇祯年后五两银子都买不到一石粮,真是天壤之别。

    商屯自弘治中期户部尚书叶淇变法后衰败,商人撤离,边地为墟,米石值银五两,一直到万历时,才恢复到现在的每石粮一两多银。

    不过就算如此,对很多粮商来说,九边还是一个极大的粮米市场,更不要说还有一个大明北方,几千万人口的庞大市场。在眼下的大明,做粮商,决对是暴利之事,不过这也需要有粮源就是。

    黄来福这个提议,极有可行性。想到口外那大批的耕地和草原,将来大把的粮食与牛羊,众商贾们都是眼红起来,以渠源锐为首,大家都是七嘴八舌,连声讨论。

    临汾的亢家,更是大明北方的大粮商,亢家在其它地方呼风唤雨,不过在五寨堡,却是被渠家压得死死的,眼见这两年,渠家的势力,如吹气球一般膨胀起来,隐隐己有与亢家分庭抗礼之势,就是因为当年和黄来福合作的结果,让他们嫉妒不己。

    这两年,亢家也在五寨堡设了一个粮米分店,由亢家的三子亢友渔亲自坐镇,此时,那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