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诗人的旅途 (第20/25页)
写的是“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刘禹锡写的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在城墙拐角的更鼓楼边建了一栋竹楼,地偏人远,空乐鱼鸟。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他偏不。不忙着掰扯对与错,只忙着强身健体托关系找由头在朝廷里露脸。 他有这样强烈的行动力,更对所谓的“命运”嗤之以鼻,他更相信自己。柳宗元“肌革瘆懔(shèn lin),毛发萧条”,“行则膝颤,坐则髀(bi)痹”,四处求告,别人泛泛宽慰几句,好些的再送些药石。刘禹锡一头扎进医书药典里,为柳宗元研究起强身健体治病的药方。他小时候背药典,是童子功。此时闲暇,续起来研究,时时寄来自己研习的药方,治肾虚,治脱发,治脚气(刘禹锡到晚年还手痒,替白居易治眼病)。再有时间,研究佛学与民俗。 刘禹锡的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平顺的时候,家无高官显宦,只能靠他单枪匹马凭才学在京城闯出一番天地。刘禹锡给皇帝写信,巴结高门大族,考进士,考博学宏词科,考吏部取士科,终于得官,做了东宫太子校书。没过一年又因为父丧去职。等服丧期满,为了赚点钱,只能到当时的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里做个秘书。什么都要写,年节里朝廷发了面脂、口脂、春衣,谢表都是他来写。后来他又来到京城,有了正经官职,为了打点人情通关系,也还得兼职替人写文书,文集里好几卷是替武元衡、裴度等人写的公文。但越坎坷,他就越有无穷的斗志。他对自己有无穷的信心:是与非,不是他自己的错与对,全在时机。他要好好保养,等待时机,健康长寿就总有一天能回到长安去。 元和九年(814年)腊月,刘禹锡与柳宗元在差不多的时间接到诏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