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三章 激斗 (第7/10页)
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框架下,狄青的崛起无异于会让那些文人们群起而攻之,这其中就包括文彦博和欧阳修。 据《野客丛书》记载,狄青担任枢密使时,时为同平章事的一直跟宋仁宗进言,请求将狄青调离中央,并削弱其权力。宋仁宗不乐意,说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却冷冷答道:“太祖岂非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文彦博这番话,可谓字字诛心。文彦博与狄青都是汾州人,但是同为老乡,却在背后使暗箭。 另一个力主罢免狄青的是欧阳修。嘉祐元年欧阳修三次上疏请求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 这三篇奏疏的观点和文彦博的想法相近,认为狄青作为一个武将担任枢密使,掌握着军事机密,不利于国家安定,不如调其出京,这样既能保全狄青的性命,又可以消除隐患。 欧阳修觉得,狄青出自行伍,深得士兵爱戴,假如有小人想要拥其谋反,狄青自己不知进退,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恰逢那年水灾严重,欧阳修便搬出董仲舒那套天人感应说,认为皇帝该静思己过。当务之急就两件事,一是立皇储,二是罢免狄青,有个武将在中枢机关当职,老天爷也不高兴。 欧阳修自己都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三篇文章表面上是针对狄青,其实是长久以来文臣们对武将的鄙视和猜忌。骂人不带脏字,杀人于无形,这就是读书人的厉害。 欧阳修上疏的当年,饱受谗言的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离开京城,前往陈州任职。宋仁宗没想到此一别,再也见不到狄青那个沉默坚毅的背影。文臣们也没想到,他们从此将失去一个诋毁挖苦了多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