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章 西凉军再反 (第3/6页)
国而向贼?只是想起昔日董卓于我也算有知遇之恩,因此忍不住要为他哭上一场,自知有罪,不敢狡辩。如今宁愿被黥首断足,只愿续写汉史,以恕我罪!” 原来蔡邕此人虽有大才,却脾气耿直,曾经在灵帝时期因为得罪了太多人而被陷害,被灵帝下旨流放朔方。 后来灵帝念其才高,又在第二年将他赦免,刚刚被释放的蔡邕却又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因为害怕被报复,便逃往江海,在吴会地区待了十多年。 直到董卓入宫,因为倾慕蔡邕的才学,便征召他为代理祭酒,很是受其敬重。 蔡邕因此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升为巴郡太守,留任侍中。 初平元年,蔡邕被董卓拜为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 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听见王允问话后,说出这句“董卓于我也算有知遇之恩”的话来。 堂上的文武百官大都怜惜蔡邕之才,于是纷纷出言替他求情,太傅马日婵轻声对王允说道:“伯喈(蔡邕字)乃是旷世逸才,若能让他续成汉史,日后世人说起,也不枉为一场盛事。而且此人以孝行著称于世,若是遽然杀之,只怕有损司徒名望。” 然而王允却对这番话大为不满:“昔日孝武皇帝不杀司马迁,然后使其做《史记》,遂使毁谤之书流毒后世!如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怎能让蔡邕这般的佞臣执史笔于幼主左右,更让吾等受其妄论而记于史书之中?” 马日婵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只能默默退下,在私底下对着其他官员偷偷说道:“司徒如此做法,只怕会绝后!有德之人乃是国家楷模,史书更是国家之典,如今司徒却要毁楷模、废国典,则国家岂能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