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7章 北宋官窑,修内司郊坛下 (第5/6页)
正让瓷制品登上国之礼器尊为的,是一场国难。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宫中礼器所佚失。 靖康二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继帝位于应天府,改年号为建炎,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渡后宋高宗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皇家的面子重新树立起来,建炎二年宋高宗在扬州设立郊坛开始祭祀,然而当时都是逃难而来,根本没有礼器用于祭祀,于是宋高宗便向还滞留在汴京的官员发出好找,让他们南渡时带上礼器。 然而第二年金兵继续南犯,仓皇而逃的宋高宗好不容易从汴京带出来的礼器,又在途中“尽皆散失”。 “设祭器九千二百有五,卤簿万二千二百有二十人,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卤簿应用文绣者,皆以缬代之。” 这段史书记载的资料,便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祭祀是国家大事,规格不能偏废,所用礼器本应是铜、玉制成,却没有条件,只能是暂且用陶瓷制品来做替代。 如此海量的需求,必定要设窑进行烧制,起初南宋朝廷采用“官民混搭”的方法,与地方大窑合作,先后在绍兴府余姚县、平江府等地的窑场下单,烧制宫廷祭器,两地算是南宋官窑的前身。 宋高宗对于余姚和平江两地所生产的祭器,始终不满,终于与绍兴十三年,下令开办皇家御窑厂,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自此,这两个窑口,就始终承担起为宋廷烧造礼器,以及其他陈设器、生活用瓷的使命,直到南宋灭亡。wa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